天籁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骨干是折腾出来的 > 正文 分节阅读 5
    我认识一位山西企业家,他拿着新印出来的自己企业的《企业文化纲领》问我:企业文化如何变成企业员工全体一致的行为准则?

    我的回答当然是:灌输。

    企业是人类组织大规模生产的一种形式。谁是我们的员工,谁可以成为我们可用的员工,是企业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员工工作的技能和技术靠比武,企业文化的灌输靠考试。先让成员知道,再让他们记住,在知道、记住的基础上实现最终的理解和领悟,这才是卓有成效的灌输方法。

    灌输是培养能力的第一步。从骨干本身看,认同组织就必须接受灌输。个人想在组织中有所作为,成为这个组织的骨干,就必须接受这种灌输,在逐步消化中认同组织的文化、认同组织的共同使命。中国有句古话: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找对象、谈恋爱也找志趣相投的,更何况组织?相同的理念和价值观,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走到一起的根本原因。但凡优秀的企业,一定会有自己鲜明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在蒙牛企业,四处可见各种标语,“现金为王”,“看别人不顺眼,首先是自己修养不够”,“如果你有智慧,请你拿出来;如果你缺少智慧,请你流汗;如果你既缺少智慧,又不愿意流汗,请你离开”……这些直白的话语,集中体现了蒙牛的企业文化。

    作为骨干,接受组织文化和组织理念灌输的目的是要能够融入组织。融入组织是骨干在组织中施展身手要跨越的第一道坎,也是必须要过的“坎”。只有把个人的职业生涯跟企业的命运融合到一起,你才具有了在这个组织中成长的前提。当然,融入并不是完全地抛弃自我。毕竟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是个性张扬的时代。所以,在融合的同时,骨干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赞成所服务组织的价值取向,对此,应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要尊重组织的历史和现实,从而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上找到共同点。不能简单地选择一分为二、非此即彼的绝对思维,而要学会用合而为一,在“彼”与“此”之间还有“彼此”的选择这样的思维方式——这就是融合的境界了。

    骨干要主动接受灌输,只有把自己当成组织中的人,才能最终在组织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并得以成长,取得成功。

    没有一个组织会把重担交给一个不接受组织理念、文化和价值观的人。

    组织中,灌输需要通过不断反复强化来完成。这种强化过程,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建设上探索了一个成功的方法:整风。

    有企业家问我:什么是“整风”?对这个问题我思考了许久,我以为,“整风”实际上就是在短时间内用“洗脑”的方式进行灌输教育、整顿作风吧。

    解放军成立之初,面对着如何有别于历代农民起义军、如何有别于当时国内大大小小的军阀、如何打造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以完成历史使命的问题。回顾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正是通过“三湾整编、古田会议、延安整风运动、新式整军运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提出”等一系列重要活动的锻造,使这支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对部队进行了改编,连以上各级均设党代表;建立士兵委员会,参加部队的管理,协助进行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三湾整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了人民军队新型的官兵关系。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久,部队不断扩大。随着新成分的加入,部队中出现了一些背离组织原则的思想意识。从1941年春天起,党中央在全党全军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普遍的整风运动,树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统一、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作风,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认真严肃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犯错误的同志不着重追究个人责任,而着重分析其犯错误的环境和原因,以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整风的方法是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思想认识。延安整风使全军指战员尤其是高级指挥员增强了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的路线的自觉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今后的更大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 、统一思想-自觉接受灌输(3)

    1947年后,随着解放战争在全国的逐步胜利,解放军也日益壮大起来,随着大量新成分的进入,各种有违军队宗旨的思想、行为也出现了。毛泽东倡议全国各个战区部队利用作战间隙,普遍开展了以“诉苦”“三查”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

    今天温习之后可以清醒地认识到,所谓“整风的方法”,实际上是通过集中的灌输、学习、讨论,通过广泛参与的形式,强化组织成员在思想上对组织的认同。而每次整风的效果,都形成了作战、训练等实际工作水平的提高。

    在解放军这个组织中,雷厉风行地解决部队出现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莫过于用“整风的办法”了。每当部队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组织宗旨、纪律的倾向,甚至是苗头时,主管军官常常使用“整风”的方法进行整顿。

    邓小平同志在第二次复出时所推行的军队整顿和铁路整顿,使得“整顿”成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最著名也是最震撼的时尚用语。

    近年来有管理学者形象地说,管理学的真髓就是两个字:杀人。这听起来有些骇人听闻,但细想却很有些道理。由普通人变成组织中的合格人员不是简单的事。从社会上招聘普通人进入组织,必须先把普通人“杀死”,一个合乎组织要求的新人才能“诞生”。当然,这不是要把人的肉体杀死,而是指思想、行为上的“杀死”。从普通人到企业员工,这是一个转变,这个转变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有没有认同企业,有没有在心理上将自己的角色转换成员工。

    这是一种“强化灌输”。

    在组织遇到危机的时候,这种强化的灌输——整风、整顿,甚至对一些不接受灌输的人,做出清除的组织处理,都是十分必要的,这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延安整风”,为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作风、组织和干部队伍的基础。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企业在灌输中需要勇气。实际上,这种强制性灌输,也是考验和折腾骨干的一种方法。

    三、融入组织-做企业“忠良”(1)

    灌输,整风,等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培养组织的“自己人”。“自己人”只有一个衡量标准,那就是这个成员对组织忠诚与否。

    解放军把忠诚放到了思想建设的第一位,而且在各种艰难困苦中考验成员的忠诚。在形式上,公民入伍时必须进行军人宣誓。通过宣誓,使军人对自己肩负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进行承诺。《解放军内务条令》第12条规定,人民解放军的军人誓词是:

    “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我宣誓: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从命令,严守纪律,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忠于职守,努力工作,苦练杀敌本领,坚决完成任务;在任何情况下,绝不背叛祖国,绝不背叛军队。”

    其实,世界上所有组织都强调其成员对本组织的忠诚,中国的组织尤为突出。

    我常同一些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说,在管理上,有个很特别的现象,一个把部下能力放到第一位的领导,大多是美国人;过于看重部下资历的领导,一般来讲是日本人;而不论资历、不论业绩,比较看重部属忠诚度的领导,不用问,应该是中国人。

    有人问李嘉诚,你是如何用人的?

    李嘉诚回答:看他的忠诚度、可靠度。他说:“忠诚、可靠的人,就是品德好的人。我主张用品德好的人。”

    但在我们今天的企业里,“忠诚”更多地变成“忠于老板”。这种简化为对老板的“忠”、领导个人的“忠”,我以为是不准确的。

    解放军的“忠”,与大多数中国企业认为的“忠”是不一样的。它的“忠”,在其建军宗旨中明确表述为:为人民服务。80余年来,在解放军这个组织中,其成员每时每刻都被要求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当然,这种“忠于”,体现在具体工作中,是服从命令听指挥,是忠于职守。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先生也曾是位军人。他在管理中,一向把人作为首要因素。他曾经拆解企业的“企”字,向中粮人传递“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他说,“企”字由上“人”下“止”组成。意为志趣相投、有事业心的人停下来聚在一起,合成了一个有功能、有理想的组织。他认为,公司员工最需强调的是“忠良”精神。每位员工作为职业人的“忠心与良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只有精神素养提升了,管理水准才能真正提升。宁高宁曾思考,为什么许多世界大企业的ceo,不是学经济或管理的,而是学文学、历史或哲学的?思考的结果是,文学、历史和哲学都是研究人的,而在企业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为此,他就任中粮集团董事长不久,把一份已出版12年的内部刊物《今日中粮报》废止,推出了命名震撼的集团内刊——《企业忠良》。

    员工如何体现出对组织的忠诚呢?

    第一,要爱岗敬业。今天,分工使我们进入一个专业化的社会。每个人、每个行业都能够成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工作生命更短。我们忠诚于组织,最好的表现形式,莫过于忠诚于我们所从事的行业、忠诚于我们的岗位。在这个岗位上,当大家都处于同一起点的时候,我们通过认真勤恳,把事情做对;当大家都做对的时候,我们通过用心动脑,把事情做好;当大家都做好的时候,我们通过努力钻研,把事情做专、做精;当大家都做精的时候,我们通过改革创新,比别人做得更新。

    天道酬勤,爱岗敬业总会有回报。很多年前,许振超,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的青年农民来到青岛港,当上了一名吊车工。这位普普通通的工人在单调的劳动方式中找到了工作的乐趣,他把港口当作家,把吊机当作人,没有春夏秋冬,不分白天黑夜,30年如一日,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为学会起吊工作,他加班加点,勤学苦练,7天就学会了独立操作门机;会开容易,开好难,十遍不行一百遍,不气馁,不放弃,终于练成了“一钩准”、“一钩清”等绝活,从默默无闻的普通工人,变成了令国内外同行啧啧称道的桥吊专家,一年内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记录,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振超工作法”扬名国际航运界,自己也实现了更大的价值。

    三、融入组织-做企业“忠良”(2)

    许振超说:“做心里喜欢的事,就不觉得累。”

    早年,我还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荷兰,一个初中刚毕业的青年农民在一个小镇找到了门卫工作,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60年。在这个清闲的岗位上,他没有悠闲,而是选择了打磨镜片,一磨就是60年。多年的专注和细致使他的技艺超过了专业水平,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数比专业水平都高。借助自己磨的镜片,他终于发现了当时世界还不知晓的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微生物世界。  他获得了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英国女王亲临小镇去看望他。他老老实实地把手中的镜片磨好,不仅成为了科学家,而且,因为专注和劳动,也确保了健康,他活了90岁。这个人的名字叫万·列文虎克。

    一个中国人,一个外国人,同样的爱岗敬业,同样的成就了组织,“放大”了自己。

    第二,要忠诚于组织。我们经常因分不清忠诚于组织与忠诚于某个领导的区别而陷入人事纠纷中。我们应该明白,忠诚,是对组织的忠诚,也是对岗位的忠诚。而对某位领导的忠诚,就有投机和结党营私之嫌,很可能因为该领导岗位的变化,而使自己的多年积累瓦解冰消。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可避免陷入无谓的“公司政治”之中。在解放军长达80多年的历史中,其要求成员的忠诚,从来是对组织、对信仰的忠诚,而不是对某个人、某个小团体的愚忠。

    从组织和领导角度,我们也应进行思索:一个运转正常的企业,该不该有忠臣?该有什么样的忠臣?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朝代的祸乱大多出自外戚、宦官和近臣,汉代的祸乱就出自宦官,中断汉王朝统治的王莽是外戚。明代的魏忠贤对明朝的覆灭负有很大的责任,他也是宦官。到满清时期,当权者吸取了前朝历代的教训,基本上杜绝了外戚和宦官之乱,但是,近臣的祸害却又沉渣泛起。乾隆朝的和珅,是一个通过现今电视剧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历史上,和珅是一个仪表堂堂、知识渊博的干练之臣。他深得乾隆皇帝的宠爱,而且是非常忠于乾隆的。但是,和珅后来的贪污腐败,也正是乾隆皇帝对和珅的“忠诚”
本文链接:https://www.1y51.com/45_45005/6616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