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骨干是折腾出来的 > 正文 分节阅读 4
    组织。记得三十多年前我初到部队,第一次训练不是在操场上,而是在饭堂里;不是如何走队列,而是接受解放军的宗旨教育。部队首长告诉我们:“我们这些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家庭出身,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怀揣着‘保家卫国’的梦想,聚合在为人民服务的旗帜下,已经走进了解放军这个‘革命大家庭’。”

    企业是一个组织。组织是一个很多人的集合,这些人集合在一起,不是为了单纯展示每个人的多姿多彩和个性,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其中既有个人的发展也有组织的赢利。因为是为了共同的目的,所以大家的努力就必须是叠加的。在这个叠加的过程中,个人的绩效有时可能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会被抵消。那么,作为组织的一员为何会愿意“损失”个人绩效的增长而加入到这一叠加的过程中呢?又是什么促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产生了团队的威力呢?我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信仰。只有信仰是最持久、最稳定、最强烈的意识,从而使得每个人做出了上述选择。

    如果没有企业信仰,组织就很可能成为一盘散沙,山头林立,各个小集团小集体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扯皮、推诿、攻击、拆台。像这样内部分裂的状况,怎么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与齐心协力的企业比拼?不但组织的合力没有得到发挥,而且组织更可能因为内耗而消亡。

    ibm前董事长小托马斯·沃森说:“分析任何一家存在了多年的大企业,我相信你都会发现它的适应性不是归功于组织形式或管理技巧,而是归功于我们称之为信仰的力量以及他们所产生的对员工的巨大凝聚力。”

    松下幸之助曾断言:真正激励人们百分之百投入的动力,不是金钱等组织提供的外部条件,使人们忘记痛苦不断前行的,是其内在的组织信仰。

    联想、华为、海尔、三星、通用电器、ibm、英特尔、可口可乐、沃尔玛、福特、宝洁、迪斯尼、杜邦等等,无论营利性组织还是非营利性组织,很多组织都依靠信仰成就了伟业,做出了表率。

    我15岁进入解放军这个组织。岁月如歌,当我华发初生蓦然回首已是几十年后。我曾经的战友、领导甚至部下,他们中许多人已成为军队的中高级指挥官,真可谓校官如云,将星闪烁。

    这些年,我在全国巡回讲课的过程中,一位将军曾对我说:入伍之初,能吃饱饭、能跳出农门就算祖上积德、烧高香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能够扛上将军的肩章。很多人曾问我:这些普通的农家子弟,是如何在这个组织中实现了自己最大的人生梦想?

    答案很简单:认同组织,成为骨干,是将军之路的起点。

    信仰组织首先需要认同组织。

    为什么组织需要认同?认同组织,实际上也是组织对个人的认同。在现实世界中,人不可能有两种价值观。具有两种价值观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很可能出现判断失误。这样的人是无法生活于现实世界中的。同样,作为组织也不能有两个目标或者说两套价值评价体系,否则,这样的组织中的成员会出现混乱行为,组织本身也会迷失发展方向。

    一、认同组织-变成组织需要的人(2)

    中国有句俗话,叫“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是说组成家庭需要男女双方对共同的“家”的认同。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恋爱、组成家庭,就需要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到志同道合的另一半——这是对社会最小单元组织的一种认同。认同,是一种心灵的托付,比如爱情。有爱的人所作的最大一件“傻事”,是执著于爱,忠贞于爱,并把这种爱化为一种信念和信仰。

    组织和家庭一样,也需要寻找到认同“自己这个组织”的人。麦当劳人对麦当劳文化有一句非常形象的比喻:只有把血液变成番茄酱颜色才是真正的麦当劳人;有蓝色巨人称号的ibm企业文化更有意思:不管你原来的血液是什么颜色,进入ibm,都要变成蓝色。

    世界上任何组织都在寻找“志同道合”的同路人。

    美国西点军校的学员选拔制度很严格:凡提出申请入学的美国青年,必须有两名以上美国国会议员或现任将军推荐。这从信誉角度保证了学员对国家的忠诚。很长时间内,我都是以批判眼光来看待这种选拔制度的。一是奇怪怎么美国军队也“政审”?二是认为,这是美国政府和军队对普通人进入这所世界著名军校的权利的剥夺。实际上,这很类似于中国征兵中的政治审查。在我的军旅生涯中,有过一次接兵经历。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作为所在野战军赴四川地区接兵团的军官到四川接新兵。对选送的新兵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政治审查,简称“政审”。政治审查很明确,有犯罪前科的、学校表现不好的以及家中直系亲属正在服刑的,都不能进入部队。为保证政审的准确有效,接兵的军官在最后定兵前还要去家访。

    从经济学角度看,一个人的能力、智商以及教育背景与这个人所取得的成就、财富没有太大关系。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和财富的多寡,主要与这个人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行业,以及在组织中处于什么位置有根本关系。这个组织既可以是别人打造的既有组织,也可能是自己打造的新兴组织。

    组织是组织与成员共同生存、发展的平台,组织是组织成员制度共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大家庭,组织也应该是所学校。管理之父德鲁克在《公司的概念》一书中谈到了组织的功用,他认为,组织在于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所有人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组织如何找到并锻造自己的人才队伍;骨干如何找到能够施展人生抱负的组织。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父亲想勘验一下自己3个女儿的责任心。他坐在客厅,把家里的笤帚放倒在客厅门口,然后,他先叫大女儿。大女儿答应着走过来,看到地上的笤帚,似乎有些犹豫,但还是跨越而过,来到父亲身边。父亲摇摇头,又叫二女儿。二女儿过来时被笤帚绊了一下,也照样跨过去。叫到三女儿,她看见倒了的笤帚,犹豫了一下,也没有管。3个女儿问父亲到底有什么事。父亲叹了口气说:我想让你们看看妈妈是怎么做的。于是他喊在厨房里的妻子过来。妻子一边答应着走过来,一边顺手弯腰扶起笤帚。父亲对女儿们说:看看你们的妈妈,她才没把自己当外人。

    当一个人真正把自己当成主人的时候,家里还有哪件事情不是自己分内的事情呢?做自己分内的事情还需不需要有人提示、监督呢?这就是责任心、责任感,也就是诚敬态度的具体体现。责任意识与敬业精神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也决定了一个人事业的发展趋势。李嘉诚说过,用人最主要是看其责任心和忠诚可靠程度,对于这样的员工,企业将会给他最大的发展机会。

    对骨干来说,如何认同组织?从组织角度来说,如何让骨干认同组织?这是我们今天面临的现实和困惑。

    企业中的不同人员,按照对组织信仰认同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面是松散层。处于这一层面的员工,一般而言,是初入组织的员工。他们主要是因为企业的氛围、待遇、地位而来到企业。在他们内心深处并不坚定地认同企业的信仰,当然,一般情况下他们也不会违反信仰。但是,当出现困境的时候,他们是最可能离开企业的,他们也是最可能不按照企业价值评价体系去进行判断的。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会出现不断的淘汰和补充现象。

    一、认同组织-变成组织需要的人(3)

    第二个层面是紧密层。处于这一层面的员工,他们认同企业的信仰,愿意为企业信仰而秉持操守,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他们是企业的骨干。

    第三个层面是核心层。处于这一层面的员工,与一般骨干相比,他们除了对信仰同样坚持和信服外,还具有比较高的职位,能够动用企业的资源为树立企业的信仰服务。他们是企业的中坚。

    有人问杰克·韦尔奇:什么样的人企业坚决不能用?杰克·韦尔奇答道:有业绩、有能力,但不认同公司的文化,也就是说和企业的价值观不同的人,这样的人坚决不能在企业里呆着,更不用说进入企业高层了。同样的问题,“联想教父”柳传志也给出了实质几乎相同的答案。有人问他选什么样的人接班时,柳传志回答:把命卖给联想的人!

    要想在企业中得到更大施展才华的舞台,就要做企业的骨干和中坚,更关键的是要坚守企业的“信仰”。信仰组织,是在思想上认识并确立了一种意义。做有意义的事,是成功的要素之一。

    二 、统一思想-自觉接受灌输(1)

    我们学习历史,发现总有很多不解之谜。如果从军事角度看,秦在剿灭六国的后期,基本上是攻必克,战必胜,势如破竹、摧枯拉朽,六国基本上没有什么很有效的抵抗。但过了没多少年,陈胜起义,秦军在镇压这些装备、训练、人才都不及六国的起义军时,却并无多大优势,既没见什么名将立威,也不见什么神勇之军。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答案。奥妙可能出在尉缭那里。大梁人尉缭到秦国劝说秦王: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财物,给各国权贵大臣送礼,利用他们打乱诸侯的计划,这样只不过损失30万金,而诸侯就可以完全消灭了。秦王听从了他的计谋。尉缭劝秦王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揣测秦军强大到神话地步的原因:一个个城门,很可能是六国里某个将军拿了秦国的钱财后偷偷打开的;一场场胜仗,很可能是六国里某个权臣拿了秦国的钱财后偷偷泄密而成就的。秦国的重臣,很多都不是地地道道的秦国人,多是从各国投奔去的高层文化人,再让他们回过头去收买本国的高官、权臣应该不是什么太难的事。这就揭示了问题的关键:那时的秦国,共同信仰的凝聚度最高,而六国,不管是六国之间还是六国之内都缺乏共同的信仰。没有共同信仰的组织是虚弱的!

    所以,杜牧在其著名的《阿房宫赋》中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共同的信仰是每个组织的魂魄,世界上所有优秀组织都为建立自己共同的信仰而努力。作为组织中人,就应该接受组织的共同信仰,而接受信仰的主要途径是接受组织的灌输。解放军之所以有效率、优秀,不仅在于它是一个有共同信仰的组织,而且在于有一套如何让组织中的人接受、遵守共同信仰的方法。

    新兵进入部队首先面临两个转变:

    第一,是由社会青年向一般士兵的转变;

    第二,是由一般士兵向能够执行作战任务的合格士兵的转变。

    在新兵训练营,完成第一个转变,以士兵要进行授衔仪式为标志。完成第二个转变,意味着新兵训练结束,可以进入作战部队了。

    没有一个社会青年天生是合格的士兵。

    新兵训练的根本目的,是使这些新兵们完成从普通社会青年到解放军合格士兵的转变。完成这个转变,新兵需要接受军队宗旨、历史文化以及这个军队组织的规章制度等等的灌输式教育。

    教育灌输,是使新成员在短时间内认同组织的好方法。

    解放军成立之初,选择组织成员的方法很简单:愿意吃饱饭的过来——因为我们可以打土豪分田地。随着组织的成长与壮大,解放军成为中国的知名品牌,这时的口号变成:愿意革命的过来——我们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当它成为中国“第一品牌”的时候,它的口号又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内涵如何升华,这个组织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开展了我们现在称之为“宗旨教育”的活动,而开展这一活动所采取的方式就是灌输。

    我到军营所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军队宗旨教育。此后的几十年中,我实际上不断地在接受组织的灌输,也不断地把解放军的宗旨、理念以及党和政府的要求灌输给自己的部下。为了强化这种灌输,解放军中有两项重要的考察方式:军事训练靠比武,政治学习靠考试。

    年中和年终这两个阶段,是军队中十分繁忙的时候。部队在这两个阶段所进行的不同级别、不同方式的军事比武,成为官兵用成绩证明自己训练成果的试金石。军中有句流传几十年的俚语:“是英雄、是好汉,比武场上比比看。”

    对思想工作的检验,则是通过考试。把灌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变成试卷,进行考试,要求官兵通过背诵、记忆,强化对所灌输内容的理解和领悟。每当年终总结、职务提升、岗位调动,在档案鉴定中首要的一条肯定是“政治思想好”,而这个“政治思想好”,很重要的标志是能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灌输,并公开认同组织所灌输的理念。

    二 、统一思想-自觉接受灌输(2)
本文链接:https://www.1y51.com/45_45005/6616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