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筚路蓝缕 > 分节阅读_3
    地说过:“我已经七十多岁了,若能为整个民族做几件重要的事,这一生也算没有白活,就算血本无归,又何足惜之!”也曾经朴实地讲述:“我们的祖先是从大陆到台湾,今其子孙从台湾回大陆,此亦人之道也。”不管是深情的流露,还是素朴的告白,无不体现出兼爱两岸的宽阔情怀。作为一个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石化企业领导人,作为台湾本省籍最大集团企业的董事长,这正是他独特的企业家精神之风骨和灵魂所在。

    王永庆董事长是成功企业家的典范。这既可以说是他个人事业及其台塑集团的成功,也可以说是我们民族企业的成功。从根本上讲,这种成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西方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并发扬光大所结出的丰硕成果。早在明末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之际,中国的工商业者就创造并形成了一套以深厚儒学传统和儒道互补思想为基础的商业伦理。在王董事长对于台塑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中,其所奉行的“兼顾客我、利己利人、回馈社会”等基本宗旨,体现了中国古代正心诚意、不欺鬼神、勤劳朴实、天人合一、融通义利、止于至善等思想传统的现代化再造。本乎此,他将企业经营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善待员工、善待社会、善待自然;他以民生为念,把发展公益事业引入企业经营理念,再把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引入经营公益事业,从而形成具有高度凝聚力、竞争力和不竭创新力的企业文化,引领企业走过多重“惊涛骇浪”,实现永续发展。同样本乎此,他的企业王国敢于冲破狭隘的地区畛域和荒唐的政治藩篱,让两岸同胞共同分享经营的成果、经济的利益和发展的福祉。如果用“追梦”来形容王永庆董事长开创石化产业王国的道路,那么,这个“梦”深刻地把握了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中华民族企业的经营之道,必将在海峡两岸广袤的沃土上不断结出丰硕的果实。

    古言道“长江后浪推前浪”,倍觉欣慰的是,台塑集团业已顺利“交棒”,相信新一代的经营管理者有信心,有能力,有魄力,秉承王董事长倡导的理念和思想,踵事增华,薪火相传,继续开创台塑集团两岸布局的第二春,迎接台塑集团更加美好的明天。

    感谢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以强大的编委阵容,组织力量写作并出版了这样一套好书。欣闻付梓出版之际,正值王董事长90寿庆,谨以此序表达我的敬意和祝福!

    陈云林

    2006年11月1日

    书包网 bookbao8. 想看书来书包网

    引言:所在真水(1)

    我去过六轻厂区多次,一次是在网上,两次是实地调研,其余却皆在梦中。谈起感受,真有如登上了高耸入云的台北101大厦,顿时有了101种心情。

    六轻是台塑集团建于台湾麦寮的第六轻油裂解厂区的简称。我对六轻最早的印象来自台湾当年度的一篇优秀散文《离家不远》。网上的这篇散文一开头写到:“这是一个老旧翻新社区,八十三年夏推出。……前面要开一条八米路,直通镇上心脏地带;六轻在麦寮建厂,这里必然大有发展”。

    当地人常用“风头、水尾、九降风”来形容麦寮浊水溪入海口的恶劣天气。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有持续不断的强季风,风力常在5级以上,风速达每秒5至10米。每当海风吹起,原本静谧的小渔村立时显得形单影只,隐约于漫漫黄沙之中。只是后来由于台塑集团建六轻,这才引致当地社会发生结构性巨变:“不仅波及地形、地貌、产业和生活作息,同时也波及人的面孔,甚至连人心也都彻底改变了”。

    这一片经“填海”造就的陆地有32平方公里,倘若是晚间观望,整个海岸线灯火通明绵延不绝达数公里。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搭乘飞机掠过麦寮上空,宛若棋盘的六轻厂区和麦寮港清晰如画,引来游客的一片啧啧称赞声。仅四五年时间,六轻已使台塑集团的营业额一跃占到了台湾gnp的11%强。

    可谁曾想到,六轻自申请到立项再到量产,前后历经30年,其间对台塑集团蕴涵着怎样一个“绝处逢生”的意义。每当与人谈及六轻时,董事长王永庆和总经理王永在昆仲两人的表情便各不相同:一个用坚定不移的口吻断言,六轻将是台湾的又一次工业革命!而另一个却哈哈大笑着说,六轻与海为邻,比较舒服!

    第一次实地访问是随清华大学的教授们所做的一次学术调研。此次感受最深的是,台塑集团的企业文化“勤劳朴实”和清华大学的校训“行胜于言”,都是同一个文化繁衍出的两种不同理解:一个始终是在用智慧努力地去工作;而另一个则是在认真地研究智慧并把智慧教给年轻一代。

    应主管的邀请,我们驱车来到了麦寮港防波堤的尽头。站在这里向西望去,是波涛连绵的台湾海峡。在震耳的海浪声中,你会以为自己不是在倾听涛声,而是在倾听50年来海峡之母寂寞时的喃喃低语,因为再好的海峡,倘若没有航船,没有渡客,那么一切也就失去了人脉和生机。

    向东望去,是绵延8公里的六轻厂区。平生第一次徜徉在六轻如海藻般稠密的输油管线中,不由得想起这里也和海峡那边我的家乡一样在做着类似的建设,不仅地价猛翻数倍,就连多数的人也一如那篇散文所描述的:负笈他乡,如候鸟,逐月、逐季、逐年归返。想必这几万名台塑人也都是这样,每逢节日、假日,一律纷纷搭车、搭船返乡圆梦。听一位蔡姓高级专员流利的解说,我仿佛觉得这些六轻的建设者们就像是厂区外围防护林周边的黄松林,每当风沙来袭时,首先挺身抵挡的总是他们。

    当人们再以今天的成功规划未来时,这才醒悟到其实往事并不如烟。对于我,两边在时间的记忆中都是模糊地带,但无论如何麦寮的大好荣景还是似曾相识,时时刻刻都弥满着厚厚的人亲土亲的诱惑。

    也许正是这种诱惑又促使我做了第二次参访。这次是孑身一人前往,自然经历和思绪皆与前一次不同。长时间的停留终于使我有机会探索王永庆、王永在昆仲乃至众多台塑人内心深处之所念所想。

    “修身养家,明强为本”。有趣的是,企业家之言行常令学术界陷入沉思:也许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就是企业家主宰经济命脉的时代;也许作为学者命中注定要去评价他们的功过是非。在台湾,人们谈论王永庆就像大陆人谈论柳传志、张瑞敏、徐明等人一样,他们都是抓制度和成本的专家。在我看来,他们的管理秘诀都在于如何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其功效皆有如“割五尺之竹,若日取其半,则利润万世不竭”。

    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确有千百种追求财富的路径和方法,并且每一种路径和方法也都充满了特定人群的智慧和努力。也许是出于保守的缘故,也许是出于拘谨的理由,我宁愿相信制造业的力量,相信制造业企业家为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而不愿相信那种“你得到的就是我失去的”博弈神话。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引言:所在真水(2)

    陪同我参访的台塑主管大多生于台湾,长于台塑。他们既是台塑集团的管理专家,又是王永庆经营理念的实践者。一提起六轻,他们的反应多半是儒雅地评论说,他们自年轻时就觉得一切就该这样,该做这样的工作,该走这样的台塑路。时间久了,却怎么也生不出象外人那样对台塑集团的特殊感觉,即使后来稍稍上了年纪,也一直无法解开内心深处有情无憾的台塑情结。

    虽然长期的研究使我对麦寮也有类似的感觉,但我和台塑人谈论六轻的切入点却不同。我不是台塑人,自小没有在浊水溪边“采西瓜、堆沙堡,或是拣回泛绿溪石”的经历,也没有过对台塑人“抽沙填海”历史的见证和追忆,但我有我的优势和目的:我可以作为局外人冷静、客观地去描写六轻,而不为满腔依恋故土的情结所淹没。更深层次的印象是:台塑人在过去50年的历史演变中因商而起,因商而荣。他们走过的不只是一段静止的过去,而是一段孕育着未来的历史。

    其实,写作这样一本书的原因不仅在于记录王永庆30年建设六轻的雄心、信心和决心,同时也反映清华年长及年轻的学子们,对于民族工业化道路如诗如画的研究情趣:王永庆一生到底遵循着一种什么样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是不是王永庆决策前瞻性的伦理基础?是不是王永庆创建石化王国的道路也蕴涵着大陆企业家走过的,正在走的,以及即将要走的道路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民族文化是研究台塑的一条主线。王永庆的眼界决定了他的境界,他比任何人都懂得民族文化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价值和意义。在他的理念和思想中,民族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也的确如肋骨般鲜明。它带给我们这样一个简朴而强烈的启示:“勤劳朴实”意味着我们在发展民族工业的道路上到底是要“行胜于言”,还是要“言胜于行”。如此来说,王永庆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他的所作所为替我们解读了世界是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将要发生什么,及其背后深刻的道理。一句话,什么时候我们在经营企业时偏离了民族文化,什么时候我们就会彻底地在对手面前忘记自己是谁。

    企业管理无捷径,唯一的坦途是创新。“创新”如今是一个很时髦的词汇,但王永庆却认为,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于“创心”。他说,“创心”是企业家哲学的全部,是指“创业、克难、经营、成长、稳固和大展”的全过程,任何时候“心”出现了问题,企业经营的方向也就会随之出现问题。对王永庆而言,他一生经历的最大困难并不是企业经营与管理本身,而是在企业经营与管理实践中去思考如何保持住这颗永续的“心”。

    为此,他养成了在就寝时思考明天的习惯。多年来,他总是利用别人休息的空档来重新审视如何把未来的工作做得更好。而台塑集团也正是在他日思夜想所获得的无数个细微思考中成长起来的。他坚信,思考是最可靠的方法,因为通过思考可以走向全球。

    王永庆的理念是不断演进的理念;王永庆的实践是不断检讨的实践。在麦寮凉爽的夜里,我始终抹不掉的记忆是自己在六轻厂区那片灯火下一再看到的那一幕:每当儿女们的世界在笑声中略显睡意时,王永庆一定还会再从办公桌上捧起台塑石化王国这首诗,戴上花镜,依着灯火,细细来读。

    从卖米说起(1)

    1917年1月18日,王永庆出生于台北县新店镇直潭里的一户茶农家庭。清道光年间,王永庆的祖先从福建泉州府安溪县金田乡移居台湾 。父亲在早年主要以种茶贩茶为生,家境还算过得去,但不料年近中年时大病一场,既耗尽了所有家财,又使家境就此陷入困境。自此,家庭里外的粗工细活也就全部落在母亲一人身上。

    王永庆的双亲,父亲王长庚和母亲王詹样一生皆勤劳贤能,对王永庆兄弟后来创业和守业的全过程有着深层次的影响。实际上,父亲留给王永庆的记忆除勤劳朴实和义行善举以外,剩余的尽是打击和悲痛。父亲因病不治直接促使王永庆于1976年自行筹建长庚医院 ,并由此推动台湾的医疗体系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母亲留给王永庆的宝贵遗产则是刻苦耐劳、凡事身体力行的一个人生信念。王永庆母亲一生虽受苦受难,但慈范永存,享年108岁,也算是王氏家族长寿的又一个生命奇迹。

    15岁时,王永庆中辍学业,离家南下,先到嘉义县当了一名配米工人。两年后,他便自行创业,在嘉义开了一家小米店。由于离乡背井,再加上白手起家,生意上的艰难困苦可以想见。但是凭着父母遗传的坚强毅力,加上灵活的头脑以及两位弟弟 的帮助,王永庆的米店生意硬是逐步打开了局面。

    在当时,大部分米商的产品中免不了混有沙石和米糠,时间长了,商客双方也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但王永庆却细心筛选,把米糠吹掉,把沙石一粒一粒拣干净,力求在品质上做到比别人好。为了扩大销路,王永庆便与兄弟们一道将客户家中的人数和需求数量一一记下来,时间一到,便主动与客户联络且送米上门。

    在日据时代,一般台湾民众的生活相当拮据,因此免不了在买米时欠款赊账。为了及时回收米款,并避免给客户造成不便,同时也给自己省去不必要的麻烦,王永庆总是先打听好客户领薪的日子,然后再在次日登门收账。如此一来,王永庆的米既卖得快又口碑好,生意自然蒸蒸日上。更重要的是,所谓“质优价廉”和“顾客导向”的经营策略也就由此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尤其是建立“顾客档案”的做法对台塑后来的“表单化”经营管理方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当时,零
本文链接:https://www.1y51.com/14_14156/3131478.html